
“你好,这里是xx公安局。你的微信号码涉嫌网络诈骗,请你配合我们的调查。”
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鲜少与“公检法”部门打交道,一旦接到此类电话,往往心慌意乱,轻易会被对方唬住。骗子正是精准拿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,精心布局,逐步实施诈骗。
关键警示:凡是有人以“公检法”工作人员的身份联系你,要求配合网上办案,诱导你将资金转入所谓“指定账户”的,统统都是诈骗!只要涉及转账、汇款的相关操作,一律不听、不信、不转账!
真实案例:今年3月,汨罗小孩郑某某在手机上使用某唱歌APP时,收到一陌生网友的连线通话,对方自称是公安局的,声称郑某某的微信账号曾被用于从事电信网络诈骗。郑某某否认后,对方要求郑某某按照指令操作,以证明自身清白。
年幼的郑某某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,按照对方的要求,拿到了其母手机,一个人在房间内下载了某会议APP,开启“屏幕共享”功能,一步步按照对方的提示,在微信和支付宝里进行“提现”等操作,殊不知,其手机里的账户相关信息都被对方通过“屏幕共享”功能获取。
不久后,郑某某母亲发现异常,查询发现自己的两张银行卡已有11笔转账记录,共向指定账户转账5万余元。意识到遭遇诈骗后,立即报警。目前,警方已立案侦查,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。
套路解析:
冒充权威身份:骗子冒充公安、检察院、法院等公职人员,让受害者误以为对方真的是“公检法”工作人员,从而放松警惕,配合所谓的“调查”。
制造恐慌:在这类诈骗案件中,骗子往往会以“涉嫌洗钱”“账户被盗”“参与网络诈骗”等为借口,给受害者扣上莫须有的“帽子”,制造恐慌情绪。
使落入陷阱:一旦受害者陷入恐慌,骗子便会诱导其下载指定的APP,开启“屏幕共享”功能等,按照提示操作,让受害者一步步落入诈骗陷阱,等反应过来时,钱款早已被转走。
警方提醒:
1.广大家长在孩子使用手机、电脑等电子产品时,要进行监管,家长要管理好微信、支付宝、银行卡密码等账户安全信息,关闭“免密支付”功能;同时,要培养孩子识骗防骗的能力,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、二维码、视频通话,不添加陌生人为好友,不下载陌生的APP,自觉抵制游戏充值、刷礼物等网络诱惑。
2.当接到任何自称来自官方机构的陌生电话,或遭遇威胁恐吓时,第一时间告诉身边人,保持高度警惕性,通过联系师长、亲友、当地公安机关等渠道,核实其真实性,增强分辨是非的判断力。
3.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,切勿随意下载陌生人推荐的软件,此类软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,被用于监控或窃取个人信息。一旦察觉可能遭遇诈骗,第一时间报警,争取最大程度减少损失。
一审:柳勤进
二审:游 岚
三审:张 为
责编:游岚
来源:汨罗市融媒体中心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青春华章丨“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关心青年”
谱写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新篇章 ——写在全球妇女峰会即将举行之际
【新思想引领新征程·非凡“十四五”】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
读湖湘文化 听千年回响 Country Walk来湖南
风风火火战湘超丨为何进球数量骤减 平局越来越多?
近4000万人次!超500亿元!湖南文旅国庆假期成绩单出炉
好评中国丨“双节”文旅热潮涌动,照见中国经济澎湃活力
好评中国 | 科普正由“一时热闹”向“持久浸润”转变
下载APP
分享到